• 09-06 2025
    admin
    经济的三驾马车,两驾已经减速,一架结构调整,即消费低迷,不能形成有效拉动,投资随着进入基建后期,投资降速,但依然在大手笔发债投资,比如雅江电站,沿江高铁,新藏铁路,浙赣粤运河,红旗河等工程,还包括算力投资、半导体投资,城市化智能更新,设备更新,预防减灾,风电场、光电场、海上风电、储能,地方债务置换等等,几乎替代居民与企业成为主要借款人。外需因为我们的电池、汽车、光伏等成本优势,成为新的出口要件。但传统的低附加值出口已经出现替代,这是西方主导东西脱钩的必然结果。还有对中国经济、高科技、金融、贸易的全方位打压。需要有新的增长点,才能使经济成功转型,既促进经济发展,又能使市场投资激活,实现直接融资的大幅增长,助力科技企业的发展与增长。这个新的增长点,只有唯一,就是资本市场。说的离普通人再近一点的市场,就是股市。村里有坏人。93阅兵,市场黑脸,第二天依然黑脸。这是典型的没有政治觉悟、对着干的行为。越是位高权重,越有大格局。但是权力的背后,大公的背后,就会损害一些人利益,加上受了西方自由主义、最辉煌...
  • 09-03 2025
    admin
    2025年3月的一个深夜,宁德时代总部顶楼实验室突然亮起刺眼蓝光——这束被内部称为"量子跃迁"的光,宣告着曾毓群豪掷270亿研发的固态电池原型通过极端测试。但中科院欧阳明高院士却连夜发出警告:"这场赌局若败,中国新能源产业将倒退五年!"这戏剧性的一幕背后,是当前主流液态锂离子电池难以突破的产业困局:其基于石墨负极与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的体系,理论能量密度上限仅300-350Wh/kg,且有机液态电解质易燃易爆,成为电动汽车安全焦虑的根源。 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,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质与隔膜,不仅承诺解决传统锂电池的安全与续航痛点——兼容金属锂负极(理论容量是石墨负极的10倍以上)后,能量密度有望轻松突破500Wh/kg,甚至向700Wh/kg迈进,更将重塑新能源汽车、储能乃至消费电子的产业格局。本文将系统剖析固态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,解读当前面临的产业化瓶颈,并基于最新进展预判未来发展趋势。 技术路线的三岔路口:材料特性与应用场景的精准匹配 固态电池的技术之争本质上是材料体系的选择之争。目前全...
  • 09-01 2025
    admin
  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,而工业母机,作为制造机器的机器,则是基中之基,被誉为“工业脊梁”。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高度。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《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为我国由“制造大国”迈向“制造强国”的战略转型,擘画了清晰的路线图,注入了强大的标准动能。 一、国家竞争背景,战略紧迫,产业必要 当前,全球产业链格局深度重构,科技竞争日趋激烈。我国工业母机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,虽规模位居世界前列,但“大而不强”的挑战依然严峻:中高端产品依赖进口、核心功能部件“卡脖子”、产品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等关键质量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。这种基础能力的不足,已成为制约我国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在风险。 在此背景下,《方案》的出台绝非偶然。它是应对国际竞争、保障产业安全的战略举措,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、推动质量变革的必然要求,更是引导创新资源汇聚、提...
  • 08-31 2025
    admin
    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,人形机器人正迎来一场意义深远的历史性转折——从局限于实验室的技术原型,稳步迈向规模化商用的广阔舞台。如今,其发展早已超越“技术炫技”的单一维度,成为人工智能、精密制造与市场需求深度交织、协同推进的全新产业领域。要洞悉这一颠覆性产业的未来走向,需从技术突破、价格下行、场景普及三大核心维度切入,层层剖析其发展逻辑与前景。 一、技术融合:驱动人形机器人跨越关键瓶颈 人形机器人的进化,正从传统“控制驱动”模式,全面迈入“AI与感官驱动”的新范式。这一跨越并非单点技术的突破,而是“大脑”“小脑”“身体”三大核心层面协同进化的结果,共同攻克了制约其走向实用的关键瓶颈。 (一)“大脑”进化:从预编程到自主感知决策 若将人形机器人比作一个有机整体,“大脑”便是其决策核心。过去,机器人的动作依赖于逐行预设的代码,无法应对模糊指令与动态环境;如今,大型语言模型(LLM)、视觉语言模型(VLM)与强化学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