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纬新材这波涨得确实猛,年内股价已经翻了10倍多。这背后的逻辑说起来不复杂,核心就是智元机器人收购这事儿,加上机器人概念热得发烫,资金在里面推波助澜。 先说收购这步棋。智元机器人用21亿拿下上纬新材63%多的股份,这事儿一出来,市场直接当成借壳上市的信号。要知道上纬新材之前就是个做复合材料的,股价长期在6到8块晃悠,典型的冷门股。现在突然沾上“人形机器人+AI”的边,估值逻辑一下子就变了——从传统材料股往科技股靠,这就给了资金炒作的由头。 而且这次收购的操作挺巧,先协议转让近30%,再要约收购37%,两步走绕开了重大资产重组的复杂审批,节奏快,市场就容易往“很快能落地”上想。加上智元背后有腾讯、京东、比亚迪这些资本撑着,大家就觉得“有大佬背书,肯定能成”,甚至开始想后面资产注入的事儿,说什么“机器人技术+材料研发”能凑成“大脑+骨骼”,其实更多是情绪在发酵。 再看机器人概念这波热度。今年人形机器人被吹成“量产元年”,说2028年全球市场能到一千...
昨天的文章本来要写人形机器人和医疗服务,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,只写了人形机器人。所以昨天在文章的开头就多了那么一句“先看人形机器人”很突兀的语句。 熟悉术道有方研究的朋友们都知道,在医疗行业我们更关注医疗服务,对于药厂关注并不多,因为话语权不强,而且竞争激烈。创新药也是风险比较大,周期更长,所以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。但是对于医疗服务领域,由于面对的是终端消费者,加上话语权比较强,所以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这个领域。 在这个领域里面,我们更关注的是医院,在A股上市公司里面,医院平台并不多,比如在西北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国际医学,眼科医院头部爱尔眼科,区域性牙科医院通策医疗,还有涉及保险、中药、床位数较多的新里程,基本上都属于规模比较大的,但是价格都偏低,尤其是爱尔眼科股价几乎打了1折。 在医疗服务里面还有一家比较特殊的存在,就是中原协和,做干细胞服务的,这家公司我们从2020年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,目前也有结构突破迹象。 当然医疗服务还有其他的公司,比如契合未来科技发展的脑机科学,也是可以重点关注的对象...
自去年924以来,人形机器人概念公司股价大幅上涨,进入高位整理震荡期,在三个月到半年时间里,可能都没有太大的机会。没有业绩支撑的要么整理向下寻求降低估值,吸引资金的再次炒作,有一定业绩支撑的,则整理幅度相对有限,或横向整理,等待业绩兑现,有了更高的预期,拉高市场预期之后,拉高估值,才会迎来机会。所以现在并不是一个好时候。因为整理时间周期不够。 移动大单采购智元与宇树人形机器人,这只是个开始。摩根士丹利对中国人形机器的预测,也相对保守,但是下半年人形机器将再次火热,这个概率非常大,根据术道有方研究结构周期推算,较大概率也要到第四季度。 从行业来看,整机厂商最具话语权,也是受益最大的。目前来看,整机厂上规模的有已经港股上市的优必选,从长期来看是值得关注。另外国内开始上市辅导的宇树科技,还有“三步走”借壳上纬新材上市的智元机器人,和没有任何动静的乐聚机器人。 智元机器人有两家上市公司战投,显名股东可查,即软通动力与卧龙电驱,不过持股比例很低。 上市、控制上市公司是非常有效的直接融资手段,所以...
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工程的开工,不仅是一个万亿级的项目启动,更意味着有一条长达10~20年的产业价值释放链条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短期题材炒作或许能带来一定的收益,但真正穿越周期,分享工程红利的必然是那些能长期在建设中持续兑现业绩的成长股。 雅江工程也面临建设周期与产业节奏的双重影响。雅江水电工程总投资1.2万亿元,涵盖大坝建设,隧洞开挖设备安装,电力外送运营维护等数10个环节。从开工到全面投产至少需要10年时间,后续运营周期更是长达数10年。这种超长周期的特征决定了其投资逻辑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炒题材,而是分阶段的价值兑现成长。 短期来看市场因为政策利好资金进场形成情绪上的上涨,但这种上涨往往与实际业绩脱节,没有订单落地,也无产能支撑,最终会随着情绪退潮回归理性。这时才是真正关注企业中长期价值的时候,因为只有将项目订单转换为营收利润,加上未来的预期才能支撑股价上涨。 设备运营基本上都要四五年以后,所以刚开始全部都是施工前期的基建准备工作。比如大坝电机,隧洞开,挖场地平整,首先拉动的是水泥民保工程机械等即时性刚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