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或许是术道有方研究最后一次专门讲白酒,前面讲过好几次,大家可以搜索。结论是2021年以后,白酒头部公司在二级市场进入年级别的整理,没有趋势性的投资机会。 最近的接待限制,以及茅子的价格新闻,又让白酒回到媒体的视线。一个行业的崛起,是几代人与社交文化加持的结果,但是当市场的消费习惯、社交文化出现变化时,则对行业发展是长期影响,甚至逆转行情,使行业长期处于震荡萎缩,并达到平衡。 所以大家也不想一下子白酒就不行了,也不要幻想,白酒会重拾辉煌。 白酒行业有着辉煌的上涨过程,不管是销量,还是股票价格,都是非常亮眼。二级市场的金融资本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透支了白酒行业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,我们也说过一两年之后,最高股价排名第1屏的白酒将大概率全部消失,或许仅存茅台的倔强。 白酒的规模性兴起,也就百十来年的时间,白酒对于好喝酒的,做生意的,好友聚会以及酒宴,有着特殊的意义。一口白酒下肚,大家的感情升华,距离拉近,很多事情都可以谈,这是啤酒、喝茶、吃饭都达不到的效果。感情深一口闷,喝的伶仃大醉方显人之真性情,这...
继前文探讨社会办医中长期投资方向后,今日聚焦"老年医疗"这一核心赛道。结合宏观数据与产业逻辑,我们认为,在人口结构变迁与政策调整的双重驱动下,老年医疗正从"隐性需求"转向"显性机遇",其市场潜力可通过三组关键数据管窥: 截至2024年6月,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.8亿(占比19.8%),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。更值得关注的是"深度老龄化"特征: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从3580万激增至2040年的1.2亿,75岁以上人群超60%患至少2种慢性病。这意味着什么?一组疾病数据揭示严峻现实:5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近60%,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占全球1/3,髋部骨折后1年死亡率达14.4%。从支出端看,65岁以上人群人均医疗支出是年轻人的3-5倍,40%退休职工医疗支出占收入超30%,医保基金"压力山大"已成为不争事实。 老年病治疗 老年病治疗市场规模已达6000亿元,靶向药物成为增长引擎。以心力衰竭治疗为例,SGLT2抑制剂年增速超20%,抗骨质疏松的地舒单抗更是狂飙30%。技术突破同样亮眼:阿尔茨海默症血液检测准确率达95%,成本却仅为传统PET检查的1/10。但临床落地面临"双重...
术道有方研究的文章偏向制度研究、宏观政策分析,根据结果,我们在科技孵化、政策补贴、产业投资以及二市场寻找机会,文章内容偏晦涩枯燥,但在方向性的把握上,在我们的认知里,是很有信心的。在这里打个小广告,如果你是研究生、你有技术专利与成果需要扶持转化,企业技术升级,寻找市场或客户,都可以联系我们。 有朋友留言,我们只给方向,但是方向太大,所以今天我们选一个方向,分享给大家,就是社会办医的中长期投资机会。供大家参考、把握。 在二级市场上,知名的民营医院有爱尔眼科、通策医疗、国际医学,还有混合所有制的新里程,都是代表性医院。在上市的企业里,眼科最多,还有华厦眼科、普瑞眼科、光正眼科,从数量上看,就知道是个赚钱的好赛道。但是我们看到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,不是一般的“拉胯”,而是直接躺平。 二级市场躺平的原因,一方面是金融资本逻辑超前透支企业产业资本利润预期,带来的自然整理,典型的就是爱尔眼科、通策医疗,非常明显。比如通策医疗4年涨了20倍,然后从最高价421元计算,打了个1折,现在只剩42元。比如你不幸...
当市场需求旺盛,生产出来就能卖掉,或在一段时间内就会被市场消化掉,对于一些紧俏车型还要加价销售,这是市场发展的黄金阶段,库存相对不高,周转快,企业不断扩张,新车企也加入进来想分一杯羹。 但是当大部分家庭都有了汽车,有了第二辆汽车,汽车下乡也下的差不多了,本土市场增速放缓,新车换旧车、电车换油车,更新换代是需要时间的,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,一般开6-10年是很正常的,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本土市场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。 有政策鼓励新能源车、高额的补贴之下,加上资本投资与讲故事的需求,以及看到市场庞大的体量,一旦故事讲成,成本与风险可以数十倍的转嫁,对于资本来说,值得去豪赌。所以又多了很多造车新势力出来,享受制度红利,政策补贴,奔着上市转嫁成本和风险,融资让其它人去埋单。 我们从2000年算起,到现在乘用车一共销售了约3.48亿辆,我国现在约有4.94亿户,农村约1.95亿户,城镇不算港澳台,不到3亿户,大部分家庭,包括农村富裕家庭,基本上都有汽车,甚至不止一辆汽车。 2000年时,才销售104万辆,到2024年时,销售量达到了2756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