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3日,广州发布《广州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征求意见稿》),明确提出全面取消限购、限售、限价,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,成为一线城市中首个“三限”(限购、限售、限价)全面松绑的城市。 但是这个方案更多是再次强调,很多已经松绑,实质意义可能不是很大。因为中央很早就让地方放开地产市场,地方担心一旦放开,大量人员流入,城市负担不了,所以一直地方就不放,当然这是多虑了。另外也有面子的问题。 关于房地产的未来,我们从精英内参节选了一部分: 房地产是特殊的存在,一是承载着家的港湾,二是沉淀了大量的财富,三是价值由服务体现,四是金融属性,也是家庭最重要的财富,占比或超过70%,五是价格由供需预期决定。 炎黄子孙对于家的执念,让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屋,不管大小,是一生的追求,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,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,定居、群居、家族传承与自治,延续了数万年。 制度安排下的城市化进程,房改是重要的实现手段,自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,以市场化和商品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改革,到管理层...
先看一组数据: 初步统计,2025年前五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.63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3.83万亿元。其中,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.38万亿元,同比多增1123亿元;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963亿元,同比多减1690亿元;委托贷款减少113亿元,同比少减802亿元;信托贷款增加627亿元,同比少增1723亿元;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343亿元,同比多增1662亿元;企业债券净融资9087亿元,同比少2884亿元;政府债券净融资6.31万亿元,同比多3.81万亿元;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504亿元,同比多444亿元。 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6.31万亿元,同比多3.81万亿元,增速主要来自于政府债券净融资。那么这些钱去哪里了呢?政府政早就说了,化债,基建,地产医疗。将近40%都去化债了,这意味着财政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市,或许已经得到了纾解,轻装上阵。化债正在进行中,政府的包袱正在下降,反正有省级、中央完全兜底,是完全。如果有接近的人士说一下,是不是这个情况,正在进行中。 当然这点钱很少,相对政府债务来说,大家光看数字上的,还有其它纾解的方...
背景环境简述: 通缩压力,经济下行压力,内需消费不足,使行业头部也一直在想办法创收回笼资金维持发展(卷死对手),一些地方政府降薪拖欠薪资也是几年前就出现的事,这是大背景,大家体感都不好,感觉没有机会,躺又躺不平,努力又没方向,外面又是战火不断,消极信息一堆,加上自媒体的各种解读,通过制造焦虑、传播恐惧扩大矛盾吸引流量,使得不少情绪很是低迷。 术道有方看到的: 因为所接触的环境不一样,所以看到的信息也有差别。上面这些信息是真实存在的,甚至是普遍现象。在实际经济环境过程中,确实也是这样的。但是我们相对要乐观一点,关注术道有方观点的朋友,一直我们是偏向积极的,乐观的,当然我们也阐述了原因。 后台有很多留言,我们非常理解,讲的也都是事实,有些是社会发展存在的普遍现象,比如关系、人性造就的经济活动问题,这谁也避免不了,再或者是局部现象,只是暴露出来,不具备有代表性,所以我们没有将这些观点展示出来,也没有回复,不是没有关注,只是我们想在文章中更客观的解释给大家我们的观点,和我们看到的。 所以看本篇文章,我...
截至2023年底,美国家庭净资产中股票占比 30.4%,养老金、保险占比超过40%,房地产占比约28.6%,金融资产总计占比超70%。 2019、2025年数据(数据比较陈旧,术道有方测算数据),中国家庭金融资产平均占比仅23%,以现金、活期存款、定期存款为主,股票、基金合计仅占金融资产的15%左右。房产根据区域不同,占比在60%-80%,比如上海就占到80%,还有一部分约10%为股权资产。 美国家庭中,高净值家庭通过私募股权、对冲基金等投资方式分散风险,同时利用离岸账户、税务规划、信托来优化税负与规划资产,而中产家庭则主要依赖401 (k)、IRA等退休账户投资指数基金,房产仍是重要配置,但比例低于金融资产。低收入家庭房产占比较高,债务负担重,高息消费信贷多。 有一个数据,美国顶端0.1%的家庭(约13.3万户)持有全国13.8%的财富(现在占比会更高),其资产集中在股票(占财富近一半)和私人企业股权(约20%)。相比之下,底层50%家庭的财富中房地产占比更高,但整体份额仅为2.5%。这也是美国财富集中的写照。 需要注意的事,美国掌握大量财富的家族正在不断的增加私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