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6大人形机器人生产基地发展详情与参与公司

发布于: 2025-09-25 23:37
分类: 行业观察

中国机器人产业依托“技术研发—核心部件—整机制造—场景应用”的全链条布局,在北京亦庄、上海浦东、深圳、东莞松山湖、杭州未来科技城和武汉光谷六大基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。以下我们简单梳理,以及重点参与公司概况。

一、北京亦庄(京津冀核心区)

亦庄作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所在地,构建了“1+6”产业体系,即核心零部件加六大应用领域协同发展。2025年,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“天工”人形机器人实现两项全球突破:在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,并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以21.5秒完成百米自主奔跑,成为全球首个无需遥控的“机器人飞人”。亦庄计划于2026年形成万台级量产能力,释放超50亿元应用场景需求,并设立1亿元“数据券”专项支持真实场景数据采集。

重点企业

优必选: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,2025年推出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“天工行者”,订单规模已达百台,预计全年交付超300台。其工业版Walker S系列进入奥迪一汽、比亚迪等整车厂实训环节,消费级Walker X已服务超1000家企业,并与居然之家签署500台采购协议。

小米集团:依托亦庄产业链资源,开展工业级人形机器人在汽车装配场景的研发与应用。

中科曙光:为“天工”机器人提供算力达550万亿次/秒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器,支撑其AI训练与算法优化。

新兴装备:作为A股市场唯一具备人形机器人整机自研自产能力的企业,其子公司在亦庄开展工业场景验证。

二、上海浦东(长三角核心区)

浦东依托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,构建了“研发—测试—量产”一体化生态。2025年,浦东机器人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,计划至2027年建成千台规模的全球最大人形机器人测试基地之一。政策层面,上海出台《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》,目标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,落地100个创新应用场景。

重点企业

傅利叶智能:其通用人形机器人GR-1已应用于商业接待、医疗康复等领域,2025年推出医用康养机器人GR-3,并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以加速量产。公司开源数据集Fourier ActionNet包含超3万条真机训练数据,推动全球开发者生态建设。

步科股份:为协作机器人提供无框力矩电机与控制器,伺服系统国产化率超70%。

鸣志电器:提供步进电机、伺服电机等核心运动控制部件。

润阳科技:通过投资傅利叶智能参与医疗康复场景研发。

三、深圳(珠三角核心区)

深圳凭借电子信息产业基础,形成“零部件—整机—应用”闭环生态。2025年,深圳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700亿元,企业数量达5355家,占全国总量的30%。政策上,深圳发布《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》,目标2027年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,拓展50个以上十亿级应用场景。

重点企业

优必选:总部位于深圳,工业版Walker S系列进入吉利极氪工厂执行搬运任务,消费级Walker X服务超千家企业,获车厂超500台意向订单。

乐聚机器人:其小型人形机器人Aelos累计交付超2000台,2025年计划交付千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,入驻北汽、一汽等工厂,作业效率提升至人工的50%。

汇川技术:伺服驱动器、电机等产品进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,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8%。

奥比中光:3D传感器国产化率达95%,2025年一季度获英伟达1.8亿元订单,上半年人形机器人相关营收同比增长120%。

四、东莞松山湖(珠三角协同枢纽)

松山湖以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为核心,整合超百家供应商,形成“共享工厂+场景验证”模式。2025年,基地孵化企业总估值超100亿美元,成为硬科技创业高地。东莞对首台(套)装备提供最高100万元支持,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金额上浮20%。

重点企业

海柔创新:仓储机器人HAIPICK A42落地超500个仓库,2025年产能扩至10万台,在顺丰、京东等场景提升仓储效率40%。

拓普集团:为特斯拉Optimus提供执行器,上半年机器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00%,量产良率达92%。

本末科技:高精度力控关节模组年产能50万套,支撑优必选、智谱等企业研发。

五、杭州未来科技城(长三角新兴增长极)

依托浙江大学科研资源,未来科技城聚焦仿生机器人与医疗场景应用。2025年计划引入30家核心企业,目标年产值突破50亿元。杭州提出至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超100亿元,培育5家整机量产企业。

重点企业

宇树科技:四足机器人Go1累计销量超3万台,人形机器人H1 Evolution V3.0应用于电力巡检、矿山救援,与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合作订单超5亿元。

三花智控:为特斯拉Optimus提供机电执行器,与宇树联合开发高功率关节模组,功率密度超特斯拉10%。

五洲新春:谐波减速器支撑H1户外复杂地形测试。

中昊芯英:为宇树G1提供AI芯片“刹那”,算力提升200%。

六、武汉光谷(中部战略支点)

光谷以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核心,构建“研发—生产—场景”三位一体生态。2025年,光谷东智1.3万平方米产线投产,计划年产300台人形机器人。武汉提出“机器人谷”计划,目标2026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
重点企业

光谷东智:由东阳光与智元机器人联合成立,2025年发布两款人形机器人,已进入医疗、政务场景,订单超2000台。

拓普集团:投资50亿元建设电驱系统与执行器生产基地,协同开发工业级人形机器人T100。

绿的谐波:谐波减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%,进入特斯拉供应链测试。

华中数控:提供关节控制精度达±0.02mm的运动控制器。

产业趋势与竞争格局

区域分工协同:京津冀侧重技术攻关(如仿生运动控制),长三角聚焦高端制造(如精密减速器),珠三角主导规模化量产(如电子供应链整合),武汉与杭州填补中部及长三角空白。

场景驱动创新:各基地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开放场景,如亦庄的汽车制造、浦东的医疗康复、松山湖的智能仓储,形成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的正向循环。

政策精准支持: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湖北等地出台专项政策,最高提供5000万元资金支持,并设立产业基金推动产业化,如武汉“机器人谷”获20亿元基金支持。

优必选、宇树科技等企业产品出口至50余国,国际市场份额达15%;汇川技术、绿的谐波等核心部件供应商进入特斯拉、波士顿动力等全球头部企业供应链。通过上市公司技术赋能与产业链协同,中国六大机器人生产基地正推动国产人形机器人从技术跟跑向并跑、部分领域领跑转变,全链条布局与场景深度结合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优势。可以预见,一到两年,人形机器人、具身智能将充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。

长期来看,这个产业链里将有2、30倍的公司走出来。关注术道有方机器人最新报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