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:以辽代为起点,从白酒饮用发展史,来看当下白酒是否值得继续投资、长期投资。看完此文,你也是白酒的“小白级”专家了。

发布于: 2025-09-16 19:01
分类: 行业观察

中国白酒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,其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技术智慧与文化基因。从辽代草原民族的"斫冰烧酒"到现代餐桌的社交符号,白酒的饮用历史不仅是一部工艺进化史,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微观缩影。

术道有方研究根据网上检索分析,仅用6000多字,来系统梳理白酒饮用的发展脉络,结合经济背景、消费群体、消费习惯和社会阶层等维度,揭示其从技术突破到文化赋能的千年演变轨迹。

辽金时期:蒸馏技术的本土起源与早期应用

中国白酒的起源长期存在"外来说"与"本土说"的争议,而近年的考古发现为本土起源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。2006年,吉林省大安市酒厂遗址出土的辽代蒸馏器具,包括两口大型铁锅和灶台石,经北京大学碳14检测确认为辽代遗物。这套完整的烧酒锅具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蒸馏酒设备孤品,其年代可追溯至公元1114年前后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考古学家通过模拟试验还原了辽代烧酒工艺,当工人在"天锅"中加入冰块降温以提高出酒率时,恰好印证了北宋欧阳修出使辽国时写下的"斫冰烧酒赤"诗句(文章尾部全诗赏析见附1:完整诗句),生动再现了"烧火蒸馏、用冰降温、酒液赤烫"的酿造场景。

辽代蒸馏酒技术的诞生与当时的经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。辽代中后期实行"捺钵"制度,皇帝每年春季在吉林西部的洮儿河、嫩江流域举行狩猎活动,持续时间长达92年。这种大规模的皇家集体活动催生了对高度酒的旺盛需求,推动了蒸馏技术的改良与成熟。从经济角度看,白酒产业已成为辽朝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国税来源,《辽史・食货志》明确记载"凡市井之赋,各归头下,唯酒税赴纳上京",显示酒税在国家财政中的特殊地位。参考同期宋代商税结构,州级商税岁额从五千贯以下到四十万贯以上不等,可推测辽代酒税同样构成重要财政收入。

这一时期的白酒消费呈现明显的阶层分化。饮用群体主要集中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贵族阶层和皇室成员,普通牧民和底层民众则难以负担。考古证据显示,辽代已出现口径达1.4米以上的大型酿酒锅,产能大幅提高,但消费仍局限于上层社会的宴会和祭祀活动。其工艺特点可概括为:固体发酵、锅甑式蒸馏器具、"天锅"加冰制冷技术,这种方法能够用发酵的酒醅蒸馏出高度烧酒,保证了出酒平稳并提高了出酒率。与后世白酒不同的是,辽代烧酒可能更多使用黄米等原料,尚未形成统一的原料标准,但这套蒸馏技术体系为后世白酒发展奠定了基础,完成了中国酒类从传统米酒液态发酵向固态发酵、由压榨取酒向大规模蒸馏取酒的关键技术转变。

这一时期白酒量小,主要流行于贵族阶层和皇室成员,没有大面积普及。

元明时期:蒸馏技术的传播与高粱酒的兴起

元代是白酒技术传播的重要时期,虽然此前普遍认为蒸馏技术由阿拉伯传入,但辽代考古发现已推翻这一论断。元代的贡献在于将北方草原的蒸馏技术进一步推广至中原地区,并在工艺上有所改进。从经济视角看,元代延续了酒类专卖制度,将白酒生产纳入国家控制体系,既保证财政收入又限制过度消费。

明朝是白酒发展的关键转型期,这一时期的重要突破是高粱开始成为蒸馏酒的主要原料,而这一转变与经济政策密切相关。明代以后,朝廷为治理水患下令广种高粱,以其桔杆加固河堤,剩余的高粱籽除做民食及牲口饲料外,则用于酿酒。这一政策不仅解决了治水问题,更意外推动了白酒产业的原料革命。在曾经靠天吃饭的华夏大地,用稻米小米等粮食作物酿酒常被指责为"酒占人食",而高粱的广泛种植极大缓解了酿酒对人食的挤占,为白酒普及提供了经济可行性。

1596年的《本草纲目》详细记载了高粱的特性:"蜀黍,俗名蜀秫、芦穄、高粱,粘者可酿酒、制饵(糕点),非粘性高粱宜煮粥、作糕",明确指出粘高粱可用于酿酒。与元代相比,明代蒸馏酒技术有了显著进步,形成了"先用原料做出低度的酒醅,再蒸出烧酒"的工艺路线。徐光启在《农政全书》中记载的红薯酿酒法虽非直接描述高粱酒,但"用薯酒入锅,盖以锡兜鍪蒸煮,滴糟成头子烧酒"的工艺,间接反映了明代蒸馏技术的成熟。

尽管明代高粱酒技术已出现,但普及程度有限。李时珍在描述高粱时仍称其"不甚经见",表明这种作物在当时的种植范围不广,也反映出白酒消费仍未普及到普通民众。从消费群体看,明代白酒饮用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的商人和中等家庭,南方仍以黄酒为主流。这一时期的白酒饮用场景相对有限,尚未进入文人雅士的主流社交圈,更多存在于民间日常生活与地方商贸活动中。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酒类消费需求的增长,商人阶层的兴起为白酒提供了新的消费群体,为清代白酒的全面兴起埋下伏笔。

这一时期白酒量稍大,但也没有普及,仅在北方中等家庭、商人、权贵阶层流行。南方还是以黄酒为主。

清代:白酒的普及与地域名酒体系的形成

清代是中国白酒发展的黄金时期,蒸馏技术的成熟、原料的广泛种植以及社会需求的增长共同推动白酒成为主流酒类。这一时期形成了众多影响至今的地域名酒,构建起系统的白酒饮用文化和多层次的消费市场。

从经济角度看,清代白酒产业的繁荣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跨区域贸易的兴起。晋商通过万里茶道将汾酒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,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现象。1727年《恰克图条约》签订后,恰克图成为中俄边境贸易口岸,晋商用骆驼与马车,载着茶叶与汾酒,在荒漠、草原与林海中跋涉,从山西到恰克图单程需半年以上。汾酒随贸易浪潮在恰克图打开市场,进入俄罗斯腹地,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。清光绪六年(1880年),常家通过"独慎玉"商号在莫斯科设立分店,直接深入俄国腹地开展业务,汾酒也随之进一步拓展市场,被俄国人称为"中国人的伏特加"。

消费群体呈现明显的阶层分化。上层社会以饮用贡酒和地方名酒为主,1801年,满族镶蓝旗瓜尔佳氏族人高士林在锦州开办的同盛金烧锅,所酿白酒成为朝廷贡酒,其酿造技艺严格遵循"清蒸、混入、老五甑"的传统技法,代表了清代北方白酒的最高水平,主要供应皇室和贵族。而普通民众则消费本地小烧锅生产的白酒,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结构。

清代白酒的储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,形成了独特的"酒海"储酒法。道光廿五酒使用的木酒海以红桦木构筑,内壁裱糊约1500层蘸以鹿血的宣纸,这种特殊工艺使得酒液与松木、鹿血、香油等物质充分融合,加速酒的老熟酯化,贮存三年以上即呈现微黄色泽和独特陈香。1996年出土的道光廿五年(1845年)穴藏贡酒,正是采用这种工艺,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"液体文物",并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,成为清代白酒酿造水平的实物见证。

政治因素在清代白酒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道光年间,满清皇家路过锦州时被同盛金烧锅的酒香吸引,皇帝赏赐高士林黄马褂一件,此后同盛金白酒成为皇家御酒,入住紫禁城。这种"官酒民酿"的模式加速了优质白酒的工艺传播与品质提升。与此同时,南方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白酒体系,如贵州茅台(清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,“偈盛烧房”正式定名“茅台酒” )、泸州老窖(元代泰定元年(1324年)酿制出第一代泸州大曲酒,明代万历元年(1573年)国宝窖池群建立)、山西汾酒(北齐时期(约1500年前)成为宫廷御酒 ,唐代(约1200年前)因杜牧诗句名扬天下,但当时的汾酒以地名为主,并没有企业式独家发展)等,共同构成了清代白酒的地域分布格局。

清道光前后(1850年),白酒饮用已深入社会各阶层,形成了丰富的饮酒礼仪与酒文化。宫廷宴会、文人雅集、民间节庆等不同场合都有相应的饮酒规范,酒令、酒诗等文化形式十分盛行。随着清代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繁荣,白酒不仅是饮品,更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,推动了跨区域的酒类流通与文化交流。

这一时期各个阶层均有白酒饮用,如果按这个时间点计算,白酒大面积兴起约不到200年。

民国时期:战争冲击与白酒的转型阵痛

民国时期的白酒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,经济动荡、外来竞争和社会变革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的白酒消费格局。一方面是西方酒类的大量涌入,另一方面是战乱频仍导致的生产不稳定,白酒饮用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碰撞、本土与外来竞争的特点。

经济政策对白酒产业产生深远影响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实行公卖制,但仅适用于国产土酒,对洋酒和啤酒则实行低税率政策,进口酒只需交纳合计7.5%的海关正税和子口税即可在国内畅通无阻,这种不平等政策严重冲击了本土白酒产业。民国时期的烟酒税包括烟酒税、牌照税和公卖税三种,民国4年(1915年)开征烟酒公卖费,按价值额20%征收,19年(1930年)征率改为百斤2元。烟酒营业牌照税对酒类整卖者季征16-32元,零售者季征2-8元,这种税收结构增加了白酒的经营成本。

国民政府时期对白酒的税收政策不断调整,从民国十五年(1926年)对机制酒征收20%的贩卖税,到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酒类税率飙升至从价征收100%,苛捐杂税使得许多传统烧锅经营举步维艰。频繁的战乱和动荡的社会环境破坏了白酒的生产链条,许多珍贵的酿造技艺面临失传风险。

消费群体出现明显分化,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。上层社会和新派知识分子开始接受洋酒,而普通民众仍偏好传统白酒。尽管面临洋酒竞争,传统白酒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。民国时期的本土酒种类繁多,包括烧酒、黄酒、露酒、果酒、米酒、药酒等,其中烧酒最著名的当属山西汾酒。值得注意的是,民国时期的白酒品牌多为地域概念而非现代企业品牌,如"汾酒"指汾河流域一带出产的高粱酒,而非特定厂家的产品。这种作坊式生产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,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。

社会文化变迁也深刻影响着民国时期的白酒饮用习惯。在西方文化冲击下,传统繁文缛节的雅令文化逐渐式微,白酒饮用的社交功能发生转变。同时,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和新式社交场所的出现,白酒开始进入酒吧、餐厅等新场景,但总体而言,民国时期的白酒发展处于转型阵痛期,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。

这一时期酒文化已经充斥社会,洋酒,本土酒,百花齐放,是饮酒的高峰时段。

新中国时期:白酒的工业化与品牌化进程

新中国成立后,白酒产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,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,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和品牌化格局,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。

1949年10月1日晚的开国第一宴上,石家庄公营酿酒厂出产的"红星二锅头"成为宴会正式用酒,这一选择既考虑了石家庄作为解放区核心区的安全因素,也因其"红星"商标寓意"红星照耀中国",与开国大典的政治氛围高度契合(注:1949年开国大典时期,其前身石家庄公营酿酒厂提供了基酒并参与了献礼酒生产,但“开国第一宴”的具体用酒,一种说法认为,当时国宴用酒也包括了汾酒、竹叶青和绍兴黄酒)。这一事件标志着白酒开始与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密切联系,也预示着白酒消费将与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产生关联。

新中国白酒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全国评酒会制度的建立。从1952年到1989年,国家主管部门组织了五届全国白酒评比,产生了"四大名酒"、"八大名酒"等权威认定,茅台、五粮液、董酒等品牌脱颖而出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白酒作为稀缺物资由国营糖烟酒公司"统购统销",获奖名酒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稀缺资源,形成了中国白酒历史上的"名酒时代"。这一时期的白酒消费呈现明显的阶层差异,普通民众难以获得优质名酒,消费能力也受限于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,白酒饮用更多体现为供应制下的有限消费,品牌意识尚未形成。

改革开放后,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,白酒产业迎来市场化转型。1988年国家放开名酒价格管制,1989年后取消政府主导的全国评酒会,白酒企业开始自主参与市场竞争。这一时期,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带动了白酒消费需求的增长,白酒逐渐从奢侈品转变为大众消费品。1990年代,电视广告成为白酒品牌推广的主要手段,一批企业通过大规模投放广告迅速提升知名度,形成了所谓的"广告酒时代"。1996年秦池酒厂以3.2亿元夺得中央电视台标王,创下当时的营销神话,但过度依赖广告的模式最终导致品牌泡沫破裂,成为行业反思的案例。

进入21世纪,白酒品牌建设进入"终端为王"和"消费者认知"阶段。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,白酒消费呈现升级趋势。以安徽口子窖为代表的区域品牌通过"盘中盘模式"深耕酒店终端,而洋河"蓝色经典"系列则通过"绵柔型白酒"的定位创新,成功实现传统名酒的复兴。这一时期的白酒饮用场景更加多元化,政务、商务活动成为重要消费场景,消费者对品牌、口感、文化内涵的需求日益细分。白酒企业逐渐形成"品牌平台化"模式,针对不同收入阶层和消费群体推出差异化产品,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相互交织、相互补充,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。

这一时间大家都很熟悉,政务接待、商务宴请、民间婚丧嫁娶、朋友聚会,都少不了白酒,喝名牌酒,贵的酒,是身份的象征,是地位的体现。

白酒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挑战

白酒历经千年发展,已超越单纯的饮品范畴,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和社交媒介。从辽代"春捺钵"活动中的集体饮酒,到清代宫廷贡酒的政治象征,再到现代商务宴请中的情感纽带,白酒饮用始终承载着特定的社会功能,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结构。2006年,道光廿五传统满族酿造技艺被认定为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2017年其白酒酿制技艺被首批收录非遗大数据平台,标志着白酒工艺的文化价值获得正式认可。

当代白酒饮用文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,消费群体进一步细分。中国酒业协会《2025中国白酒中期研究报告》显示,商务及管理人群仍然是白酒的消费主力,占比85.1%。同时,"年轻化"成为酒业发展潮流,1985年至1994年出生的普通白领和职场新人成为企业寻找细分市场的重要突破口。这一变化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,年轻一代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与老一辈存在明显差异。

消费习惯也发生显著转变。数据显示,2022年低度白酒产量占比约15%,到2024年就已上升到25%以上。这种变化主要源于消费者结构的改变:高度白酒的消费群体主要是50后、60后、70后,现在这部分人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了,消费量下降明显;而80后、90后、00后年轻一代的消费情绪更多是"悦己"而非"取悦对方"。五粮液对年轻消费者的调查显示,年轻人普遍排斥高度白酒的辛辣刺激感,低度酒偏好占比超过60%。

面对健康消费趋势和国际化挑战,白酒产业正在寻求文化转化与创新发展。道光廿五贡酒登上海世博会、赴台湾展示,体现了传统白酒的文化自信;而"法兰西有路易十三,中华有清道光廿五"的定位,则反映了白酒品牌国际化的努力方向。未来,如何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同时适应现代消费需求,如何将蒸馏技术的千年智慧转化为全球消费者理解的文化语言,将是中国白酒面临的重要课题。而在国外,为了迎合市场,已经出现无醇酒,也算是一个小的发展趋势。

从辽代的"斫冰烧酒"到今天的非遗传承,中国白酒饮用历史跨越千年而不绝。这不仅是一部工艺进化史,更是一部经济史和社会史。白酒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对应着社会需求的变化,每一种风味特色都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印记,每一轮消费变迁都反映着经济发展和阶层流动。

但是白酒也逃脱不了社会发展带来的价值观转变、商业业态与沟通的变化,在AI潮流下,将受到巨大的冲击,当商务及管理人群因为社会环境与商业沟通成本而变得相对“简化”,信任与情感的沟通的方式多元发展下,白酒行业的发展将受到供需影响,导致销量持续下滑。

一种商品价格高低来自于供需矛盾,当喝白酒的人越来越少,能欣赏古玩字画的人越来越少,需要住房人的越来越少,这些商品的价值又会怎样?

附1:
《奉使道中五言长韵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至和二年(1055年)冬奉命出使契丹(辽国),祝贺契丹新君登基。回国途中历经北方草原、燕山山脉,观察契丹风土人情,以所见所闻创作的一首五言长诗,展现了北国风光和契丹民俗。

《奉使道中五言长韵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宋代·欧阳修

初旭瑞霞烘,都门祖帐供。

亲持使者节,晓出大明宫。

城阙青烟起,楼台白雾中。

绣鞯骄跃跃,貂袖紫蒙蒙。

朔野惊飙惨,边城画角雄。

过桥分一水,回首羡南鸿。

地里山川隔,天文日月同。

儿童能走马,妇女亦腰弓。

度险行愁失,盘高路欲穷。

山深闻唤鹿,林黑自生风。

松壑寒逾响,冰溪咽复通。

望平愁驿迥,野旷觉天穹。

骏足来山北,轻禽出海东。

合围飞走尽,移帐水泉空。

讲信邻方睦,尊贤礼亦隆。

斫冰烧酒赤,冻脍缕霜红。

白草经春在,黄沙尽日濛。

新年风渐变,归路雪初融。

祗事须强力,嗟予乃病翁。

深惭汉苏武,归国不论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