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前瞻:人形机器人商用浪潮已至,产业链机遇与风险如何辨?
2025年8月的北京,盛夏的热浪中涌动着科技变革的暗潮——备受全球瞩目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20日正式拉开帷幕。作为机器人领域的“奥林匹克”,本届大会以“智能共生·机器人赋能新质生产力”为主题,而最受期待的“主角”,无疑是近年来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齐头并进的人形机器人。从实验室走向产线、从展厅进驻商场,从概念图变为“可量产、可商用”的实体,人形机器人的商用速度正以超预期的姿态加速,其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与公司,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浪尖。不过,在热度背后,市场也在经历理性调整——自去年9月24日概念股集体爆发后,人形机器人板块已进入高位整理震荡期,短期机会需耐心等待,长期价值则需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。
2025年被业内普遍视为“人形机器人商用元年”。技术、成本、需求三重力量的共振推动行业跨越临界点:技术上,核心零部件突破与AI大模型赋能让机器人从“执行指令”转向“自主决策”;成本上,规模化生产推动单台价格从15万美元(特斯拉Optimus 2023年)降至8万元(小米CyberOne 2025年上半年);需求上,全球制造业缺工率超18%、中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超1000万,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填补缺口的关键选项。
自2024年9月24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集体爆发以来,板块经历了一轮凌厉上涨,但随后进入高位整理震荡期。从市场规律看,缺乏业绩支撑的概念股往往需要3-6个月消化估值,部分个股已出现回调;而有业绩支撑的公司虽调整幅度有限,却也陷入“横盘蓄势”阶段——当前并非布局良机,因调整周期尚未充分。
不过,市场情绪的分化已在显现:近期移动大单采购智元与宇树人形机器人的动作,被视为行业规模化落地的“早期信号”。摩根士丹利虽对中国人形机器人短期增长持相对保守态度,但业内普遍认为,随着技术迭代与场景验证加速,下半年行业热度有望再度攀升,结合术道有方研究机构的周期推算,较大概率的爆发窗口在2025年第四季度。
形机器人的产业链可分为“上游核心零部件—中游整机制造—下游场景应用”三大环节,其中中游整机厂商因直接面向需求、整合产业链资源,正成为最具话语权的环节。目前,全球人形机器人整机赛道已形成“四小龙”格局,其发展路径与资本运作差异显著:
1. 优必选(港股上市):技术沉淀最深,商业化落地领跑
作为“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”(2023年港股上市),优必选凭借Walker系列产品在工业、服务场景的规模化交付,已构建起技术-场景-数据的闭环。其Walker X 3.0在比亚迪工厂的单台效率达人工1.5倍,投资回收期仅12个月;在养老场景中,Walker通过适老化改造,已进入上海、深圳多家社区试点。凭借港股上市的资金优势,优必选正加速海外市场拓展,2025年上半年与亚马逊达成的仓库分拣机器人订单,成为其全球化的重要里程碑。
2. 宇树科技(上市辅导期):技术敏捷,急拓融资通道
宇树科技以“四足机器人”技术积累切入人形赛道,其H1人形机器人凭借高动态运动能力(双足跳跃高度超30cm)在行业内迅速出圈。不同于优必选的“全场景覆盖”,宇树聚焦工业巡检、应急救援等刚需场景,产品性价比突出(单台成本低于5万元)。由于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需求迫切,宇树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,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加速技术迭代——对整机厂商而言,“上市即融资”是最直接的扩张手段,其上市进程值得重点跟踪。
3. 智元机器人(拟借壳上纬新材):资本运作频繁,协同性存疑
智元机器人是近年崛起的“黑马”,凭借自研的“灵巧手”与开源生态吸引大量关注。其背后有软通动力、卧龙电驱两家上市公司作为战投(显名股东,持股比例较低),技术储备涵盖力控感知、多模态交互等领域。2025年,智元计划通过“借壳上纬新材”实现上市,但这一动作引发市场争议:一方面,上纬新材主营碳纤维复合材料,与智元的机器人业务协同性较弱,资产注入可能面临监管问询;另一方面,智元曾公开表示“港股上市是长期目标”,此次借壳是否为“曲线救国”,仍需观察监管审批结果。投资者需警惕追高风险——企业资本运作的最终落地,需经专业监管部门审核,并非“想做就能成”。
4. 乐聚机器人(暂无资本动作):技术储备扎实,商业化节奏较慢
乐聚机器人以“类人情感交互”为特色,其Aelos系列在教育、家庭陪伴场景中积累了一定用户基础。但相较于其他三家企业,乐聚在资本运作上较为保守,目前未启动上市计划,也未引入大规模战投。尽管技术储备扎实(如自研的关节模组精度达±0.01°),但商业化进展较慢,短期或难成投资主线。
核心配件商与数控机床:
除整机厂商外,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企业仍是投资重点——它们占据BOM成本60%以上,且国产替代空间巨大。
谐波减速器:绿的谐波(市占率超40%)、来福谐波(RV减速器重载场景突破);
伺服电机与驱动器:鸣志电器(空心杯电机国际领先)、汇川技术(伺服驱动器市占率超30%);
控制器:埃斯顿(64轴同步控制)、宇树科技(自研控制器支撑动态平衡)。
此外,数控机床作为精密制造的基础设备,其高精度加工能力直接决定了人形机器人关节、减速器等部件的性能,相关龙头企业(如科德数控、海天精工、秦川机床、创世纪)也需纳入关注。
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不仅是一场科技盛宴,更是人形机器人从“概念验证”迈向“规模商用”的“关键节点”。尽管当前市场处于高位调整期,短期机会有限,但随着第四季度商用旺季临近、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70%、单台成本降至5万元以下,一个万亿级的新市场正在加速形成。